悟修道长精研道法,提供正宗道家法事,擅长超度婴灵,超度先祖,还阴债,补财库,开财库,还受生债,婚姻和合术、月老法事,破太岁,化太岁,文昌法事,看癔病、财运官运、招/斩桃花、八字命理、宝宝起名、运势升旺、风水气场调理、择吉日、道法改运等等咨询。

帮助您化解烦恼,趋吉避凶,守护您的安宁康泰,积德行善,一生平安!

有需要的缘主们,可以添加悟修道长微信咨询,微信搜索添加:SMW500

龙虎山道教可以种生基吗_龙虎山做道士

2025-01-01 风水百科 13阅读 投稿:道法开运大师

龙虎山道教可以种生基吗_龙虎山做道士

正一天师道简称天师道,此道派作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在龙虎山地区已扎根1900余年,影响很大,传播范围很广。要写龙虎山,必然要写正一天师道。这里山离不开道,道离不开山。本文概括记述正一天师道的创建和发展脉络,使人们了解正一天师道的基本面貌。揭开正一天师道给龙虎山披上的这层神秘面纱.更增添了龙虎山的仙踪风貌和引人魅力。

正一天师道自东汉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创建道教以来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其沿革与发展,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汉魏时期的正一天师道

汉魏时期是正一天师道初刨时期。该道派始创至第三代天师张鲁掌教,曾建立了政教台一政权,雄据巴汉近30年。由于它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又是中华各民族自创的唯一宗教,因而不仅受到了汉族广大民众的信仰,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崇拜。天师道的创建者张道陵早在宫崇诣阚献书之前,就开始了他寻仙访道、创建道教的一系列活动。他不仅三辞朝廷征聘,远离京师宫阙,而且长期活动于我国名山大川,将道教之根深深地扎在普通民众之中。

张道陵创建中国道教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一是飘游全国名山大川,寻仙访道,收集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尤其是他与弟子王长上江西龙虎山炼丹,为这座道教名山开创了基业。也为中国道教日后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发展与兴盛奠定了基础。二是倡导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并要求道徒们经常诵习。:三是以普通民众为教民,组建了庞大的天师道教团,“弟子户至数万。”不仅建立了二十四个教区,而且设立了祭酒等道官以管理道民,初步形成了条理简明的天师道教规。四是初步形成了一套天神地祗体系。除太上老君外,还包括天、地、水三官、东西南北中五帝、日月星君、风伯雨师、诸山神、诸水府等神。又奉燧人氏为灶神、祝融氏为火神、西王母为诸女仙之尊神等。

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是一个独特的宗教组织体系,他初建二十四治(即二十四教区)时,葛洪在《神仙传·张道陵》中就说:“弟子户至数万”。后又增设四治,共二十八治,以应上天二十八宿。因“三张”政行宽惠,此间关西又有数万农户因战乱逃避而来,连当时的少数民族“夷”(责人或板楣蛮)也纷纷前来投奔教区落户。这样,到了张鲁掌教时,道民户数至少已经超过10万。巴蜀山区和陕西汉中一带大多成了天师道的辖地。

如此庞大的天师道教团,张道陵祖孙是怎样管理的?除了盟威和清约之外,一年三会的宣令科戒,行德施功和考核功过,当为天师道管理教民的主要制度。陆修静《道门科略》云:“令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之。其日天官地神成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喧哗言笺。会竞,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犹龙传·度汉天师篇》云:“又三会日,以正月七日名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名建功大会。此三会日,三官考核功过,受符箓契令经法者,宜依日斋戒,呈章赏会,以祈景福。”由此可知,一年三会的主要内容是:(1)核定户口;(2)对校文书;(3)宣令科戒;(4)考核功过;(5)建功升迁。道民中有功德者将被授予策阶,有过错者将罚修道路或在静室思过,以哀求神的宽恕。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正一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方面由于张鲁在汉中的政教合一政权被曹操攻破,教团瓦解,教徒四散,原来的传道秩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又因张盛南迁龙虎山与众弟子分头传道,正一派系出现了龙虎宗和李家道、清水道、杜子恭道团以及南北天师道等新的道派。这些道派自立教团,大胆整顿,力图革新,促进了正一天师道在大江南北的广泛传播;

道教龙虎宗与天师道一脉相承,乃天师道之别名。它以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为标志,道派名称与龙虎山的山名有关。张盛千里迢迢迁还龙虎山以后,不仅修治了祖天师当年的法坛和丹灶故址,而且承前启后地坚持三元日向信徒传道授箓。这对“天师”名号的代代承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道教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南北朝时期,是正一天师道经历整顿改革的重要时期。首先公开提出改革五斗米道的是北魏道士寇谦之(365—448)。他为了“政可为帝王师”,于神瑞二年(415)自称太上老君亲自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命他以此来改革天师道。于是他宣布“除去三张伪法”,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其实,他除去的所谓“伪法”,只不过是五斗信米和男女合气之术,但仍然要信徒交纳纸30张,笔l管,墨l锭,价值与汉末的五斗信米相差无几。他又宣布不再用“宅治”之号,旨在取消三张时期的二十四治。其实蜀汉二十四治随着张鲁政权的垮台早已名存实亡。至于道教科仪中的礼拜求度,早期天师道已经推行,且巳粗具规模。:此外,寇谦之在改革天师道的过程中,还主张以儒家之“礼”为标准,以“忠孝”为原则,甚而提出废除“天师”尊号的世袭制,以便使自己名正言顺地戴上“天师”桂冠。寇谦之改头换面的“新天师道”,后人称之为“北天师道”。虽然在北魏王朝的支持下,该道派曾一度得到兴盛发展,但一俟北魏王朝灭亡,北天师道亦随之衰微,此后只有少数道士在民间行寇之法。

与北朝寇谦之相比,南朝刘宋时期的陆修静(406~477)对早期天师道经典的总结与改革,就显得比较扎实,也比较理性。他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将天师道与金丹道汇归一流,形成了道教经箓派。学术史称“南天师道”。他广集道书,撰定《三洞经书目录》,为后来《道藏》的“三洞”分类奠定了基础。

陆修静多次提到正一盟威之道。所谓“正一盟威”,其实就是早期天师道授箓科仪的总称。包括道教法事中的立坛、威仪、盟誓、斋醮、符法、戒律等系列仪程。它既源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现象,又是天师道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观。但古代天子或诸侯间誓盟缔约,除凿方形土坎杀牲外,通常还筑有誓盟方坛。张道陵继承了这一遗风,在道教法事中也采用了誓盟的仪式。不同的是,古代天子或诸侯誓盟为的是各自利益而缔结盟约;张天师的盟威清约之仪则是为信徒授箓或为道民治病、消灾、劝善、祈福。不仅要与天誓盟,与地誓盟,与人誓盟,还要与神鬼誓盟。另一个不同点是不杀牲,不歃血。盟书也不入藏室留存,而是对天一烧了之,名日“焚章”。所行威仪则供奉众多天神,周悬灵符道旗,加之法坛上下香花灯烛,法曲仙乐,以及众道士的诵、白、吟、唱,且配之以剑舞踏斗,比之古代诸侯誓盟又多了几分神秘气氛。

南北朝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从思想内容、组织形式到斋醮科仪,对五斗米道所作的改革、整顿,使处于涣散、衰颓中的道教得以重振,正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宗教,并向官方化蜕变,跻身于统治集团上层。而此时上清河畔的张天师却是“居龙虎山中,岩栖谷隐,修炼以自寿”(张宇初天师语)。但南北天师道的改革、发展成果后来被龙虎山天师道所充分吸纳,并与儒家经典融合,提出“忠、孝和佐国佑民”的宗旨,主张诚敬,并发扬祖传斋醮符箓的独特优势,向更加完备、成熟的官方道教发展,从而能得到历代帝王的赏识,特别是形成天师承袭须经朝廷批准制度,使天师道在封建社会得以长久兴盛绵延。

隋唐五代时期的正一天师道

中国道教历来以符箓派为主流。进人隋唐时期,道教从发展走向了鼎盛。虽然这一时期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天师道在道教界还没有显示应有的祖庭地位,但由于正一天师道建教时间最早,传道时间最长,其教理教义又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故正一法箓的传授在隋唐至五代时期一直被奉行。

隋唐时期的道教界普遍认为:经戒法莱是无上元始天尊传授的,是“道之宗尊”。戒和律在教门内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文则主要以惩罚为手段。律文是根据戒条而建立的,所以道士法师除了遵循戒条外,还要熟悉律文规则。:在道教诸派中,正一派是唯一吸收教外儿童人教的,封为男生、女生、箓生弟子。16岁以后,授受戒法箓法,称作正一弟子或盟威弟子,正式出家后,才可以称作正一道士。

正一派以法莱为主体,除了传授给友出家并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道士外,还注重向儿童、妇女、甚至奴婢、下人、四夷等人广但箓牒,在民众中广开法门,给以种种方便,这是正一派经法箓牒得以深人民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的保证,也是民间道教未成为官方御用道教时的特点之

龙虎山正一天师,自第四代张盛至第十四代张慈正,为远离政治,挣脱世网,一直采取隐居修道,定期授莱,绝俗避世,屡征不赴的超然脱凡态度,坚持在民间传播祖天师所创之教,直到唐玄宗当朝,正一天师才开始走出山谷,活跃玄坛,并逐渐与封建王朝交往。唐皇帝姓李,尊老子为始祖,因而崇奉道教,超越先朝。唐高祖曾到终南山谒老子庙,高宗追赠老子“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地祟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期间,玄宗还在长安召见了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帛,免租税”。天宝七年(748),玄宗册赠后汉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并御制《祖天师赞》:“邈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汉代盟威,流传奕叶。”唐肃宗除了降香帛,命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建醮于龙虎山外,亦御制《祖天师赞》:“德自清虚,圣教之实。或隐或显,是朴是质。:静处琼台,焚香玉室。道心不二,是为正一。”唐朝后期的崇道活动,在政治上较有影响的是唐武宗和唐僖宗,这两位皇帝对正一天师亦曾召见和赐封。如唐武宗曾于会昌中(841846)召见第二十代天师张谌,赐龙虎山传箓坛额日:“真仙观”。僖宗则于中和四年(884)封汉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宋元时期的正一天师道

宋元400年间,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天师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改革阶段,是以符莱为主流的中国道教又一个繁荣时期。正一天师道在这一时期的繁荣昌盛,植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土壤。期间宋辽金元交相陵替,汉族政权赢弱不振,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纵贯这一时代。战乱、天灾、饥荒、瘟疫及横

征暴敛、贪官污吏、民族仇隙等,沉重地压在人们头上,在苦难中呻吟挣扎的民众,不得不寄一线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以符箓祈禳祓除、度亡济死为职事的符箓道教便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朝野。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箓道派在继续传衍中派生出天心、太一、东华等支派。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符箓道派硬先后应运而生。这些林林总总的道派,五花八门的符法,在经过200多年的传衍,至宋末元初则统统汇集于以张天师为教主的正一道,并由此形成正一、全真两大道派。、

宋朝正一天师道的兴盛,与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密切相关。北宋自真宗开始仿效李唐,推尊道教以神化皇权。如唐代尊奉老子李耳为皇室宗祖,而宋代皇帝姓赵,自然不能将老子李耳当祖宗供奉,于是便抬出了一个道教神仙赵公明,即世俗所称的“财神菩萨”或“赵公元帅”。正式追封赵公明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由此,宋皇室所祟奉的神仙与张天师所宣扬的神仙,也就达到了统一与吻合的境地。宋代崇奉道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就是边境屡屡遭到侵扰。但宋真宗不修武备,却与枢密使王钦若定计:大兴祥瑞以“夸示外国”。这样一来,道教也就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诏召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至阙,赐号“真静先生”,为其在京师立授箓院。此后宋朝历代皇帝都赐封正一天师为不同名号的“先生”。如天圣八年(103{)),宋仁宗诏召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赐号“澄素先生”,张请蠲赋役,诏从之。绍圣四年(1097),宋哲宗对江南三大符莱道派颁发救命:“敕江宁府句容县:茅山经策宗坛与信州龙虎山、灵宝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这便是江南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道派,又称“三山符箓”。但“三山鼎峙”的局面至多只维持了一二十年,徽宗祟宁年间(1102~1106),三山符箓(或日“三山经箓”)又混之为一。直到南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赐封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至此,江南三大符策道派(龙虎正一、茅山上清、阁皂灵宝)才正式宣告属龙虎山张天师统领。:

宋代正一天师道的地位之所以迅速上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号虚靖天师)颇能顺应时代思潮,广摄儒释道诸家之学,全面革新并发展了正一天师道的传统学说的结果。在他的主持下,龙虎山道教由一般而进人中兴时期。虚靖天师亦被誉为中兴教主而为后世道众所敬仰。

张继先撰《大道歌》日:“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此歌有题序日:“(宋徽宗)大观元年(“)77)丁亥,遣使问道要,且言神仙可学,长生可致。乃作是歌,授之以进。”皇上既然遣使问道,全国各地的信道者自然纷至沓来。他们或朝拜,或学道,或相互交流道法,或在福地建造道观。但更多的修道者则希望能得到天师授予的“正一盟威箓”。虚靖天师在《开坛法语》中说:“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动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死生。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由于当时道教界视天师的“正一盟威箓”为秘宝,授箓必举行盛大科仪。故修道者一旦授予“正一盟威箓”,顿时就会身价百倍。因此,这一时期的龙虎山,高道频访,弟子秀异,一派兴旺景象。其中著名者有:神霄派雷

法创始人之一的王文卿、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等常年在龙虎山访仙研秘。虚靖天师弟子中则有王道坚、石自方、祝永佑、萨守坚等精雷法。又有王袭明精内丹,李钰习金丹,李德光精修炼,吕惟一炼丹砂,王洞章博经史,薛洞真精符药,徐处尚善占h等;稍后还有留用光及其弟子蒋叔舆通科仪。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前来龙虎山游览观光。他们或赋诗,或著文,或作记传,进一步丰富了龙虎山道教文化。

正一天师道的兴盛虽始自宋代,但正一道真正发展至鼎盛却与蒙元政权关系极大。据《元史·释老传》和清《龙虎山志》等古文献记载:早在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蒙军攻宋之鄂州(今湖北武昌),战前曾派遣王一清为间使潜至江西贵溪龙虎山,请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预h统一大业。张可大审时度势,纵横推测之后相告:“善事,尔主后20年当混一天下。”到了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基本统一了中国,为收拾民心,答谢张可大天师当年预测的灵验,特遣武略将军、兵部郎中王世英与武略将军、刑部郎中萧郁赍诏至龙虎山,礼请天师赴京。时张可大已故,其子张宗演嗣任第三十六代天师。朝廷优诏札请,世祖近臣相迎,天师自然不便推辞。遂于当年秋八月携法官张留孙等数十随从赴京觐见。世祖命坐赐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赐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又颁制封张宗演为第三十六代天师,演道灵应冲和真人。准其自行给牒度人为道士。命路设道箓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置天师属下。世祖还命京师创建正一祠,赐额日“崇真万寿宫”,供天师进京朝觐时居住,日常则由天师驻京法官张留孙主之。至元十八年和二十五年,天师张宗演又两次赴阙觐见。

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基本上都是按元世祖忽必烈之例赐封张天师的。但真正圆满完成对“天师世家”封典的当属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的大赠封。:这次赠封对“天师世家”而言,可谓千年夙愿得以实现。唐代虽然对“天师世家”有过两次赠封,但仅限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宋代自真宗开始赐天师以“先生”号,此后诸帝沿封,但也只限于宋代的12位天师。到了元代,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首先得到元世祖敕封,此后元代诸帝对天师相沿封赠。元贞二年,元成宗叉首封天师夫人,武宗则首封第二代天师张衡和第三代天师张鲁。但第四代天师张盛至第二十三代天师张季文的封号千百年来一直空缺,这对“天师世家”说来就不能不算是一大缺憾了。元顺帝至正十三年的这次大赠封,不仅授当时的第四十一代张正言为天师、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和江南道教事,而且自第四代张盛至第三十四代张庆先一律封为“天师”并追加“真君”号。也就是说,除了元成宗和元武宗对东汉创教初期的“三张”诰封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的3l位天师都得到了元顺帝的赠封。此等殊荣除山东曲阜的“}L子世家”外,南方则仅有“天师世家”,这在我国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元代龙虎山道教的另一件盛事是正一道的正式形成。该道派的组建与形成以元成宗封张与材“正一教主”为标志。《汉天师世家》卷三云:元大德八年(1301),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当时正一道所属道派主要有: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和上述道派的支系,包括全真道在南方的修道者亦无例外地属张天师管领。

如此众多的道派归属于正一道,张天师不仅成了江南道教各派的首领与共主,也使龙虎宗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各道派之间相互交流和参与融合,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天师道的道法,也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龙虎山道教文化的品位,由此造就的效应是:龙虎山的魅力越来越大,龙虎宗的向心力越来越强。“龙虎之山仙所寰,我昔梦寐游其间。”元代陈旅的这两句诗,由衷地表达了当时江南各道派和修道者向往龙虎仙山,敬仰正一天师的心声。与此同时,各道派为了朝拜祖庭,宗事正一,学习和交流道法,也纷纷在龙虎山择地建观。据史料记载,宋元以来,龙虎山区前后建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36座道院。这些宫观道院,除了一部分是龙虎宗自建外,其余皆为其他道派新建,道教福地龙虎山因此被誉为“昼夜常明羽人国”。

明清时期的正一天师道

明代道教地位不如宋代,而且从整体看,道教在明代只处于继承阶段,甚至出现了衰微的趋势。但朱元璋称帝前后,为了提高汉族地位,以激发汉族的民族自尊心,对汉族为主的道教,尤其是对龙虎山张天师还是比较尊重的。早在元顺帝至正辛丑年(1361),朱元璋克南昌,旋称吴王,就曾悬张“招聘榜文”,访求天师,札请八山,依前主持道教。

同年五月六日,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晋见吴王,朱元璋喜日:“捧至笺文,并奇香素罗之献,诚意甚厚,足见名山文物之盛。”又对天师道法大加称赞:“吾闻汉祖天师道德,…得鬼神之助,一嘘一吸间,天道为之晦冥,雷霆诸神莫不受命。”当时由于战乱多年,庶民百姓长期惶惶不安。至正丙午年(1365),南京的庶民百姓听说天师抵京且横息于朝天宫内,每日都有成千庶民上门求符。张天师一双手如何画得了这么多符?宫门侍卫遂关闭大门,但仍然不能阻止蜂拥而来的求符者。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命天师作巨符投入朝天宫水井,并立亭井上,号“太乙泉”。庶民闻讯,又蜂拥而争汲符水,须臾,井水枯竭,连井底带土的泥水也有许多人争抢。没有汲到井中符水的仍不甘心,竞日夜守侯在井旁,盼望天师再施符水。朱元璋见庶民百姓如此信奉天师符水,只好准予天师辞归江西龙虎山。

此后,吴王朱元璋多次召见天师张正常,言谈之中对祖天师充满倾慕之情。他称帝以后,命张正常水掌天下道教事,赐号“护国阐祖通诚祟道弘德大真人”,给银印,秩视二品。并御制第一代至第二十代天师像赞,又赐白金十五镒修建龙虎山天师府第。谕日:“卿乃祖天师有功于国,所以家世与孔子并传,以迄于今,卿宜体之,以清静无为辅予至治,则予汝嘉。”所谓“北孔南张”,两大世家,概出于明太祖之口。也是他对待道教的第一手:尊重与褒扬;他对道教的另一手则是:检束与控制。:洪武元年(13鹋),天师张正常人贺太祖登极,太祖日:“天有师乎?”遂改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这样,元初所赐封的“嗣汉天师”尊号,连同他在“招聘榜文”中使用的“访求天师”的称谓便一概被他否定了。只是在“真人”的前面加恩赐了个“大”字,算是比一般道派的首领略高一头。他还在礼部设道策司,以检束天下道士品行。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授张宇初嗣任第四十三代大真人。所颁制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朕闻上古之君天下者,民从者四,日士、农、工、商而已。始汉至今,率民以六,加释道焉。”这就是说,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都是皇上的臣民,都必须隶于帝王的统治之下。朱元璋以下的明朝历代皇帝对道教和张天师的政策,大都是按太祖之制行事的。

第四十三代张宇初是一位在道教学说和内炼思想方面颇有造诣的教主。:明代流传至今的《正统道藏》就是由这位天师及其弟、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奉旨主持编纂的。在明代,编纂《道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浩大工程,不仅卷帙十分浩繁,而且内容包罗万象。特别是经过元代两次焚经(第一次焚经在元朝统一中国前的元宪宗时期,第二次焚经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道书已大多被毁或散佚,连宋元时期的道书印板也已经被烧得荡然无存。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首先是搜集道书,其次是确立分类编排方法。张宇初总结南北朝以来编纂道教丛书的经验,为保持道教文化的传统,决定仍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方法编纂,并用“千字文”编号。张宇初披阅道书前后达8年之久,但没有能完成《道藏》的编纂。永乐八年(14lO),张宇初仙逝。遗命其弟张宇清嗣任第四十四代天师(大真人),奉诏继续主持《道藏》编纂。清《龙虎山志》说:宇清“博通懦经子史,与兄无为真人相倡和,为诗文,得其指授”。然而,张宇清辛勤编纂lO余年,虽基本完成这部大型道教丛书的编纂,但未及校订,便于宣德元年(1426)中秋仙逝,《道藏》编纂和校订一度中断。到了正统年间,明英宗决定对《道藏》继续增修校订,并诏令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经大致一年之努力,终于在正统十年(1蛳)刊校印刷完毕,定名《正统道藏》。计480函,5305卷。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号至“英”字号)。每函各若干卷,由朝廷分赐国内各名山道观珍藏。

继《正统道藏》刊行后,龙虎山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奉神宗朱翊钧之命,续修《道藏》32函,计180卷。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杜”字号刊至“府”字号或“将”字号,名《万历续道藏》。这样,明代的正、续《道藏》共计5485卷,512函。是我国现在得以保存的最大的一部道教丛书。

《正统道藏》,远溯黄老,以道为主,兼综百家。其中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

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都是研究了解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重要文献。《道藏》中收入的诸子百家著作,有些是久已失传的古籍,但《道藏》保存下来了,可供研究古代学术思想的学者参考。此外,《道藏》还有大量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著作。如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著作等,对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原始化学、气功人体、天文历法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清代是正一天师道的衰微时期。由于满清贵族对道教本无信仰,人关之初便对以汉族为主的道教和文化习俗实行系列高压。尤其是清兵攻下江南后,重颁雉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屠刀政策,激起了汉族广大民众的反抗。期间,南明残余势力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由于龙虎山毗邻福建,江西副总兵王德仁怀疑天师走福建,从隆武。竟然带兵前来上清,企图屠杀张氏宗亲和信道民众。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王德仁的兵马离上清还有20里,张天师却早巳在路边迎候这位副总兵了。王德仁很惊奇,问道:“君犹在此耶,何缘预知我来t”显然,这位总兵大人以为张天师有先见之明,_直对自己的鲁莽而不知所措,只好随张天师同来上清。刚到天师府门前,又见一位老道鹤发童颜,神态翩翩,携杖出来迎接,这便是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的父亲清素真人。王德仁一见这位神仙般的老道,不知是出于对神仙的崇拜还是对自己的鲁莽失悔,竟然倒身下拜,口称弟子。预谋的上清大屠杀也由此而幸免。

清世祖福临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想利用张天师的这块老牌子为其服务,并按明朝例赐张天师以一品爵位,另一方面对张天师也存有戒心,故敕谕张天师继续执掌全国道教的言词相当严厉,告诫天师“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并要张天师“申饬教规,遵行正道”,“悉昕纠察,此外不得干预”,也不得“无致生事”。但张天师自然也有一套办法,没过几年,就使清王朝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首先,他对“皇朝定鼎”表示臣服。其次是“禳皇子疾,疾瘳”(由此可见,历代张天师及其神职人员在医学方面长期积累的验方、秘方、药物和心理疗法等是很有价值的)。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l临正式封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此后,康熙、雍正二帝亦按世祖例对张天师赐封。:到了雍正九年,清世宗胤祯特发内帑银lO万两重修和扩建了太上清宫。这时,张天师的地位和声望又似乎像有明一代那样显赫了。然而,由于儒、佛、道三教长期相互诋毁,朝廷中反对张天师的也大有人在,至乾隆十七年(1752),左都御史梅珏成(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之子》抓住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一次过失,弹劾天师。当时乾隆帝出于安定边境之需要,已正式定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国教,而道教为汉族宗教,张天师的爵位也由清初的一品级而降至正五品。

从一品降至五品,张天师及其道众自然很不愉陕,历来懦、佛、道三教的鼎立局面因此便失去了平衡。乾隆三十一年,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因“祈雨有应”,便乘晋见皇上之机奏请恢复故封。乾隆权衡利弊,于同年八月敕谕:

“……念其自宋元以来承袭已久,世守道教,即遇有过愆亦应抵其人以罪耳,不应议其世袭也。然旧例一品未免大优,遮降五品又未免过于贬损。且其法官娄近垣现系四品,而伊品秩转卑,亦觉未协,今正一真人既来朝进京,着加恩视正三品秩,永为例。”

此后,清王朝一律按乾隆例封张天师为“通仪大夫”,视正三品。张天师的妻妾电由原来的“一品夫人”,而改封“淑人”。

乾隆以后,张天师虽然争得了一个三品级的“通议大夫”,但这仅是个虚头衔,并不食朝廷俸禄。:嘉庆十九年(1814),第五十九代天师张珏奏请朝廷拨款修理龙虎山的道教宫观,嘉庆皇帝虽然答应给银2万两,却要张天师签字画押写借条,而且规定每年要还1000两,20年内还清。张天师银子到手,一拖76年,分文未还。此时已是光绪十六年(189()),慈禧太后当朝,由于要向外国侵略者大量赔款,国库空虚,于是顾不得神仙还是菩萨,要藩司出面向张天师讨还这笔旧债。借银的第五十九代天师早己故去,当时的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显无奈,只好变卖田产还清了这笔陈年老债。

大清帝国垮台后,民国元年(1911)江西都督府宣布取消“天师”称号及清廷所赐的一切特权。洪宪复辟,袁世凯于民国五年(1916)又恢复了“天师”封号,发还了天师府所有田产,并授第六十二代张元旭“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三等嘉禾章及“道契崆峒”匾额。民国八年(1919),张元旭被推为“万国道德会”名誉会长,民国九年(1920)又被推为“五教会道教会”会长。此后,吴佩孚召之于洛阳,孙传芳延之于江宁,天师之势复振,行踪常在京津沪等地。民国十三年(1924),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嗣位掌教,面l临的则是更加猛烈的革命风暴。由于农民运动及反神权运动迅速兴起,身居龙虎山区的张天师和所奉神祗自然也就成了革命对象。1927年,江西农民运动领袖邵式平会同贵溪农运代表江宗海等人一举烧毁了天师府万法宗坛神像,并将张恩溥押送至南昌省农民协会拘禁,不久获释,旋居上海梅兰坊8号数年,并在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与此同时,南京国民党政府也在制定宗教祠庙存废标准,这个标准虽然电将画符念咒的道教视为“不善的宗教,故应废除”。但1928年公布的道教有关神祗,依然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三官、天师、吕祖、关帝、岳飞以及风雷雨神等,作为祠庙留存的神祗,准予奉祀。期间,张恩溥曾谒见蒋介石,受其召问,待以客礼。抗日战争时期,他隐居于龙虎山,并不时举办斋醮,追祭抗战英烈。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发起筹备上海市道教协会,提出“宗教为重,团结为重”,和“研究玄学,阐扬教义,刷新教规,联系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的办教宗旨,又计划创办“道学研究院”,进而筹备“中华民国道教会”。但此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已经四分五裂,风雨飘摇,行将灭亡。张思溥天师遂于1949年初春离开道教圣地龙虎山,辗转而去了台湾省。在台期间,他积极将天师道的教理教义传布到东南亚一带,使道教这株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在海外开放。

退出宫廷的民间天师道

道教从宫廷的历史舞台退出后,在民间仍然长盛不衰。由于道教渊源于民间,千百年来影响深远它在中国大地土壤中的根基很深,有广阔的市场。道教的民族认同感一直在炎黄子孙的身上体现出来,教的痕迹贯穿在一年四季的岁时风俗之中。诸如求财神、拜城隍、送灶神、朝拜关羽、祭王灵官、贴天师符、万寿宫庙会等等,都披上了道教浓重的色彩。人死了,必请道士,大户人家7天的斋醮,热闹非凡,普通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请道土超度亡灵。降福消灾、寄托未来是中国民众的一种心理依托,加之封建迷信思想厚重,因此,在民间的斋醮祈禳、禁咒符箓、印剑镇妖、占h、扶乩、求雨止风、镇宅镇基、驱邪除病,择土安葬等道教活动不断。穿插张天师或道人降魔捉妖的《封神榜》、《西游记》、《画中人》、《聊斋》、《追鱼》等等戏曲,受到民众的青睐。明清时期,佛、道两教混融十分明显,道士与和尚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宫观香火旺盛,而且在民众自发建造的寺庙里,塑有佛祖和道长的偶像,各路菩萨和神仙同坐圣坛,接受百姓顶礼膜拜。

悟修道长精研道法,提供正宗道家法事,擅长超度婴灵,超度先祖,还阴债,补财库,开财库,还受生债,婚姻和合术、月老法事,破太岁,化太岁,文昌法事,看癔病、财运官运、招/斩桃花、八字命理、宝宝起名、运势升旺、风水气场调理、择吉日、道法改运等等咨询。

帮助您化解烦恼,趋吉避凶,守护您的安宁康泰,积德行善,一生平安!

有需要的缘主们,可以添加悟修道长微信咨询,微信搜索添加:SMW500

神君好运网专业开财门补财库,催财发财旺财,还阴债受生债,超度亡灵婴灵,感情和合法事,化解童子法事,转运法事,算命,起名改名改运,八字六爻预测,风水堪舆,阴宅阳宅,风水策划!